显示标签为“电影”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电影”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把《阿凡达》看成是宣传环保主义的人太山寨

很多人都把《阿凡达》的主题看作是宣传环保主义,或者是表达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的主题,这实在是太幼稚太目光短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山寨,当然我已经找不出什么词形容那些看不出任何主题、只是觉得“很爽”的人了。


要说《阿凡达》是宣传环保主义我也不完全否认,但绝不仅仅如此。首先,“阿凡达”这个片名就很不一般,是印度神话中所指的天神化身为人或其他具象之意,在片中就是指包括主角的几个靠意识控制的潘多拉星人,也就是地球人的间谍,叫他们“阿凡达”是因为他们表面上是潘多拉星人,事实上是地球人的化身。他们被叛了自己人,转而领导潘多拉星人反抗地球人,其实也就是从为强势一方服务转而支持弱势一方,因为他们觉悟到强势的一方的不尊重弱势一方要求强行搬迁的做法是错误的、邪恶的,而不仅仅是不环保的,而被叛的代价就是付出巨大的代价乃至生命,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勇气?只有超越生命的信仰,而拥有超越了生命的信仰的人就是如同天神下凡的“阿凡达”。信仰是什么?就是意识到活着不仅仅只是遵循“弱肉强食”的法则,还有比此更高的法则,就是明辨善恶并为善而战者必然战胜不分善恶的弱肉强食者。而“天神下凡”仅仅是一种比喻吗?并非如此,在一个科技发达到今天这种程度的时代,大多数人认为“上帝”“安拉”等宗教中的主宰者只是人类的假想,但此片中的科学家在临死时却说自己看到了“圣母”,这在大多数观众看来不是很荒唐吗?而且影片结尾还有“圣母显灵”的奇迹出现,用这样的剧情表达主题不是牵强附会?难道为了宣传环保还要搬出否定了好几百年的“荒谬学说”?否定者们过分自信了,“阿凡达”这个神话用词绝不仅仅是个比喻,主宰者不会轻易让狂妄的人类知道他的存在,主宰者只让完全的人知道他。《阿凡达》是一个回归的信号,一个引导人类重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宰者的信号。

2009年5月26日星期二

1992-2008 圣斗士星矢中国17年

前几天才看了《圣》的冥界完结篇,数了一下,从《圣》92年在中国开播到08年的完结篇播完一共差不多有17个年头,用此日志作个小小纪念。


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

关于《千与千寻》这个电影名

在无数的日本人名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两个动画(漫画)大师——宫崎骏和车田正美,我只看过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和《幽灵公主》,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全集和《BTX》的一半,但我相信我已看到了两位大师的最经典的作品也就是他们最高的成就,而他们的其余作品虽然也一样精彩,因为已看了他们最精彩的一部分也不觉得遗憾。


忽然觉得已经看了《千与千寻》很久很久,但去看了一下《千》的上映年份是2002,可能是因为此片的神话幻想色彩很浓与现在的主流动画风格迥异,给人感觉有一种复古的气息。虽然现在的日本动漫还是有很多神怪魔幻主题的片子,但是《千》与这些动漫不同的是它与宫崎骏其他的动画电影一样,没有一点动画剧集迎合主流群体口味的时尚气息。


豆瓣上给这部动画电影评分的有7万人左右,有4万多评了5颗星,我也是其中之一。如果评分以10颗星计分的话我可能会评10颗星,因为我就是喜欢这个剧情和宫崎骏的细腻画风。当我那么多年后想起这部动画经典的时候,对它的剧情记得并不清晰,引起我新鲜感的倒是电影名《千与千寻》,一直以来没有注意这个电影名,可能是简单地把它与小女孩主角的名字混同了,后来才想起来小女孩的名字应该是“荻野千寻”才对啊,何谓“千与千寻”?回想一下,千寻进入了大头巫婆的国度以后,被巫婆去掉了名字中的“寻”字,从此千寻被改名为“千”,据那白龙变成的少年举证凡进入这个国度的人都会忘记自己以前的名字,并且受控于巫婆的魔法,只有回想起自己名字的人才能逃脱这个地方回家。很显然这是个神话式的寓言,我把千寻被改名为"千"理解为人在进入成人世界后的人格的陷落,大头巫婆就是这个世界的权力掌控者,通过魔法使人忘记自己原来的身份而变得驯服于她,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上级和属下的主仆关系,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爱情,只有那无脸人式的吞噬一切的食欲和青蛙们的像耗子看到耗子药一样的对金钱的欲望,而只有被改名后的小千不像其他人那样陷得那么深,她在白龙的帮助下最终回想起了自己的名字,救出了变成猪的父母,这就意味着小千在人格上又回归到未陷入这个世界以前的完整的“千寻”的人格,《千与千寻》这个名字现在很明了地展现出电影的隐含主题——从残缺的人格到完整的人格的回归,而电影把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小女孩也暗示所谓完整的人格就在普通人认为幼稚无知的孩子身上。


如果要评10颗星,其实是在我理解了这个电影名字以后的事情。